RPA的下一步:从RPA到IPA( 五 )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企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之间的打通、数据枝干的打通,流程非侵入式的连接是企业的刚需。当这个需求成为刚需,有几种不同的选择,一是可以直接进行更底层的系统对接,但存在一个问题是——每个公司的IT资源有限,部署周期很长。有没有更灵活,不占用大家更多IT资源的方式,先让前端的业务跑起来?所以,底层数据和流程的连接需求使RPA成为这样一个风口,这可能是背后的驱动力。在驱动力以下,RPA可以提供给企业更多的基于数据的连接的价值。一切的AI都是发展在数据之上,脱离了数据其实AI很难产生价值。

朱灏:提到为什么这两年出现RPA这个风口,我们德勤有不少的研究和考量,也有一些行业报告论述。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想可以从经济和技术这两个方面来讲,RPA的原始技术很早就有,为什么这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那么火?

首先,自动化技术推广到企业工作流程里面,很大的一个考量是人工成本。一开始RPA就在北美和欧洲两块人工成本相对水平比较高的地方进行实施和部署,这个很好理解,因为RPA从某种角度就是简单粗暴替代人的工作,那使用RPA马上可以减少人员的支出来降低人工成本。后来逐渐演变成在相对成本较低的共享中心使用,比如在北欧印度等地区,很多跨国企业在那里建立大规模的全球共享中心,在共享中心使用RPA, 可以在集约化流程部署的条件下进一步用自动化的方式大规模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效率。而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在这十年之内慢慢逐渐消失,人工成本已经也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均GDP差不多迈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自然会需要一个方式来降低企业支出,提高成本效益比,再加上2017年因为Alpha Go的出现,被誉为人工智能元年,代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RPA技术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