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信托“踩雷”不断,转型也需防风险( 三 )

有伤声誉

信托被视为仅次于银行的中国金融“二哥”,跟“爆雷”字眼挂钩实在是有伤形象。

金乐函数信托分析师廖鹤凯告诉《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廖鹤凯对采访人员分析,近期频发的兑付危机更多是与市场大环境、政策基本面有关。这两年国内外形势变化较快,对应的政策也不断调整。而信托设立存续期限都较长,立项时候方向选择问题或风控考量的尺度宽松,遇上较大的大环境变动,因此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两年大量的上市公司贷款类业务出现问题,就是比较典型的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增霆也告诉《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这主要与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有关。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对非标融资业务和通道业务造成了紧缩效应。”

“另外,近期监管部门对信托业房地产业务加强了窗口指导,造成了该类业务规模的被动调整。” 袁增霆进一步指出,其次是金融业发生了周期下行调整,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暴露增多。

“去刚兑的背景下,如果信托项目出现较多逾期,会对信托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整个信托行业的声誉产生不好的影响。“ 李林告诉《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目前信托公司将风险防范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信托公司其实早在上半年,就在为应对可能的风险做准备,比如计提拨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