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最冷的冬天是香港的夏天,它会过去吗?( 九 )

腾讯新闻《潜望》此前获悉,雷军在机构订单截止日得知订单不足时,他在几个小时里,一个个电话打出去求订单,最后居然成功找来了几十亿港元——这也是最后确保小米成功上市的关键。腾讯新闻《潜望》暂未能联系雷军置评。

百威管理层实际是高估了市场行情,甚至连基石投资者都不要。基石投资者是很多企业能够顺利上市的保障。当时小米甚至找来了李嘉诚做基石投资者,尽管其仅认购了3000万港币。

分拆出来上市的百威亚太实际也是百威集团增长较快的板块,盈利也较为稳定,去年底的净利润为14.08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0%——这也是百威管理层较为自信的地方:随着消费提升,百威在内地的价格也有上升的趋势,公司基本面长期前景偏好。再加上,当时国际环境有趋稳,香港股市也有所回调。

这些都让百威管理层有了一种市场需求旺盛的幻想。尽管投资者对于百威的路演兴趣旺盛,但是临到下单时依旧不买单,定价区间为40-47港元,“太贵了”。

机构下单的最后一天,百威管理层才正视了自己对于市场的“误判”事实。腾讯新闻《一线》获悉,当时管理层和投行团队一直开会至凌晨,曾经有下调定价至38港元的方案,以确保IPO继续进行,但是,百威管理在最后时刻拒绝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