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岸元/:对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的异想( 二 )

作为一项自2014年便开始的国家级工程,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发已进行了5年之久。从目前公开信息看,该数字货币在技术上不预设路径,随数字技术的竞争和迭代做适应性改变;在经营上采用“央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架构,引入市场化力量共同参与;在管理上采用部分中心化模式,保留中央银行控制权。开放性、市场化,叠加强有力的政府引导,预计该币推出后能够迅速在境内得到应用。

据报道,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完全以人民币为价值基础。一单位的DCEP等值一元人民币。因此,DCEP和纸币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中央银行负债,只是其在货币形态设计、发行流通方面更依赖于数字化技术。

作为对M0(纸钞和硬币)的数字化替代,DCEP采取不需要开立银行账户的“账户松耦合”模式,只要双方有手机和数字钱包,甚至不需要使用互联网,点对点即可完成支付。此外,DCEP在货币职能的范围内还可以加载智能合约,具体合约设计情况目前并未有更详尽的披露。

二、单一锚无法与一篮子货币开展国际竞争

“人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其价值基础天然只能是人民币”——如果秉承这样的理念,DCEP在货币理论上就没有突破,在货币创造机制上就没有创新,人民币国际化就难以实现“惊险跨越”。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市场选择何种货币,是各类货币信用、可获得性、流动性等多种因素共同竞争的结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