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 三 )

维基百科当时在全球范围的成功,则让彼时的中国创业者们看到了 WiKi 模式的潜力。

需要分清的是,WiKi 并不等于维基百科。 前者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系统,在国内一度被翻译为“维客”,本质上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斗争”,而后者(Wikipedia)则是前者的产品落地。

任何人都能修改网页,但修改成功的同时,其他该页面的制作者也会收到通知。 一旦被鉴定为恶意修改,参与者便能通过 WiKi 系统的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及时找回之前的正确版本。

相较单向的信息传递,WiKi 产品作为 UGC 的早期形态,通过调动用户群体智慧实现了低成本、快速高效生产内容,由此很大程度上弥补了 Web2.0 早期互联网优质内容的缺失。

WiKi 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落地时与面向 C 端的百科类产品更为契合。 2004 年前后,国内先后诞生了走综合路线的网络天书、维库、互动维客(后更名为互动百科),与垂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 ALLWIKI、天下维客等百科产品。

不过,当时的创业者们更多是古典互联网精神的推崇者,深受维基百科“开放、自由、中立”的感召主动“C2C”的同时,并对将商业化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