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 )

在张军明记忆里,儿时的山王河村是这样的:“院前屋后,都是荒山。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羊子满山散牧,把草芽芽也啃得精光。”

1999年,24岁的张军明从村头的喇叭里,第一次听说“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荒坡植绿,祖祖辈辈遭受黄沙肆虐的山王河人,吹响了“绿色冲锋号”。

张军明和父亲承包了老马山牧场,含辛茹苦,先后植树30万株。整个山王河村,男女老少扛锹挥锄、种树植草,热火朝天。20年植绿护绿,山王河终于“换了模样”。

如今,村里2万多亩退耕地已全部褪去黄沙、披上绿衣。由黄变绿,由绿变美,山王河村的“颜值”连连升级。生态好转的山王河,发展起经济林等产业,日子越过越美。

在延安,20年来,“绿色画笔”绘出精彩画卷:截至去年底,延安退耕还林近1100万亩,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1.3%,入黄河泥沙量比20年前降低了88%。

点 睛

二十载持续退耕还林,延安给出精彩答卷。在老区的沟沟峁峁里,无数个“张军明”手拉肩扛,挥汗如雨,用心血浇灌出一片片绿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