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 )

河北塞罕坝林场57年接续植树造林

风沙地绿意浓

本报采访人员 刘 毅

“55年前,我们369个人来到黄沙漫天、草木难生的塞罕坝的时候,平均年龄不到24岁。如今,我当年的同事们大多已离开人世,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人类恢复美好自然的一段传奇。”2017年12月5日,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满头银发的河北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动情地说。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年逾古稀的陈彦娴、“60后”林场场长刘海莹、“80后”副场长于士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接过了“地球卫士奖”奖杯。

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如今,当采访人员置身茫茫林海时,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风沙弥漫、草木稀疏的荒僻苦寒之地。塞罕坝人持之以恒植树造林,建设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百万亩人工林海,将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

从1984年开始一直在林场工作的刘海莹对采访人员说:“近年来,我们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超过50%。塞罕坝的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