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71亿,十四五扩至石油、化工、钢铁和民航( 二 )

“试点范围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下降’,显示出碳市场以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何建坤介绍,截至2019年6月底,7个试点碳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成交量突破3.3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71亿元,企业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形成了要素完善、特点突出、初具规模的地方碳市场。

何建坤说,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实践表明,碳市场促进了控排企业节能减排,增强了低碳转型意识,提高了碳资产管理能力,扩展了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项目融资来源,催生了碳核查、碳会计、碳审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碳交易等新业务和就业岗位,对试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圳市建立了全国首个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了城市碳排放总量的40%,配额累计成交量1807万吨、累计成交额5.96亿元。2016年管控范围进一步扩展达到881家,是目前覆盖企业数量最多、交易最活跃、减排效果最显著的试点地区之一。

数据显示,深圳市煤电碳排放强度在国内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了2.5%,气电则大幅下降了8.9%,电力部门的整体碳排放强度下降了约10%。同期,碳排放交易体系管控的制造业企业平均碳强度由0.43下降至0.29吨CO2/万元,下降幅度为34.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