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股份控股股东1股未增持:钱都拿去解质押了( 四 )

类似凯恩集团这样“爽约”增持承诺的并非只此一例。据《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以及董监高延期增持承诺或者终止承诺的超过20家,包括唐德影视(300426,SZ)、东方日升(300118,SZ)、南京新百(600682,SH)等。

今年6月,南京新百披露,公司控股股东三胞集团决定终止增持计划;7月,唐德影视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宏亮等董监高终止履行增持人于2018年7月2日作出的增持承诺;8月,东方日升持股5%以上的股东李宗松未在增持计划期实施增持。

有意思的是,“爽约”的增持计划不乏有大手笔。譬如粤泰股份(600393,SH)实际控制人杨树坪原本承诺要花不低于4亿元、不超过10亿元的金额进行增持,结果今年3月终止增持计划时,完成率为0。

总结以上“爽约”的理由,有缺钱,也有敏感期限制、流动性紧张、金融环境发生变化等。

实际上,监管层也在重拳打击相关主体“爽约”的“忽悠式”增持。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遏制“忽悠式增持”现象?

“目前多从信披违规角度进行遏制,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约束。”上海新古律师事务所王怀涛律师对采访人员表示,一是形式方面,可完善增持、回购的公告格式指引,上升到更高的规章层面;二是在内容方面,除明确对承诺方案、实施进展、风险提示、重大变化等及时披露外,对于增持的价格参照和股份数量的范围设定限制,以免不切实际或过于宽泛的增持计划;最后是明确“忽悠式增持”的责任,除在上述格式中可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自行承诺违反增持承诺的后果外,还可设计增持担保(保证金)制度,以确保增持所需的资金;或者完善相关的诉讼索赔流程,以使投资者损失得到弥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