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的软实力

何谓艺术,艺术何价,从来难以说清,更不容易服众。苏富比和佳士得厉害,因为通过它们的操作,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会变得顺理成章

最近,出席了香港拍卖行保利为其秋季拍卖会安排给传媒的预展,看到价值千万港元的7片普洱茶、会发出清脆叫声的宝石座钟和吴冠中的画作《鲁迅故里》。然而真令我深思的,不是这些展品和拍品,而是拍卖行的文化影响力与中国的软实力。

提到拍卖行,多数人只知道有苏富比(Sotheby's) 和佳士得(Christie's)。这也难怪,多年来,这两个主要竞争对手以近乎“双头垄断”(duopoly)的方式在市场运作,一如大型喷气式客机市场由波音和空客平分春色,或者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那样,几乎垄断了全球的软饮料市场。

当然,拍卖行在文化艺术界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影响力,非客机和软饮料可比,虽然后两者在日常生活的存在显而易见得多。

在拍卖市场呼风唤雨的苏富比和佳士得有为“珍品”和“艺术”下定义的所谓“界定权”(defining power)。为什么“罕见波鞋”、好莱坞电影的海报和披头士与经理人签订的首张合约算得上是“珍品”?因为苏富比和佳士得说它们是。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来自两大拍卖行的市场领导地位,以及在行内行外建立的权威;也来自它们内部团队与所聘用专家的“解释力”(explanatory power)。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