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傲然的兰理工“红柳精神”( 二 )

“长期以来,高校搞研究给人的感觉都是云里雾里,好像永远都只是‘理论上可行’。为此,我们围绕国家及地方主导产业的技术需求和高等院校特色学科方向组织项目,切实解决科技人员自选项目散而不聚,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理论结合实践,对接需求、精准创新,让科研成果切切实实的走出‘专柜’,走向市场,改变纸上谈兵、自己人评来评去比高低的情况发生。”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冀宏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先立地后顶天,科技活动接“地气”

走进兰州理工大学,一幢崭新的大楼与这座建校百年的校园里的其他建筑的古朴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而正是它,成就了兰理工科技创新的里程碑。这便是2013年获批的“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所在。核燃料闭式循环产业链配套特种焊接与修复技术、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反向挤压关键技术、针对深海武器装备关键部件的表面改性专用材料和工艺等一系列尖端科研成果就诞生在这里。

该实验室依托于兰州理工大学,是在原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是甘肃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确定了包括面向西部优势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大力发展融合协同等技术方向,尤其近年来在生态产业这一块,甘肃省委省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在核产业链的打造方面不断发力,不仅对国家生态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该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石玗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实验室更多的是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学科优势紧密对接甘肃十大生态绿色产业,围绕国家核燃料闭式循环战略和区域产业优势聚焦科研力量,通过与中核集团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的合作,针对新型燃料生产、低放废料处理等关键装备的特种焊接制造方面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并在一些领域达到了中试和小试的阶段,对于具有较高技术难度的高放乏燃料和废料处理和储存、运输领域涉及的检测和焊接修复卡脖子技术,实验室与合作企业正在积极攻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