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或可改善腹泻相关溶血尿毒综合征病程( 二 )

【同期述评】


应对溶血尿毒综合征 , 血浆置换是基石

意大利马里奥·内格里(Mario Negri)药理学研究所鲁杰尼提(Ruggenenti)和雷姆兹(Remuzzi)

在感染O157:H7或其他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患者中 , 约6%出现典型的溶血尿毒综合征 。 多数患者可自愈 , 且至少在短期内无明显后遗症 。 然而 , 约10%的患者因存在补体调节成分如H因子、I因子、膜辅因子蛋白或补体抑制剂等先天异常 , 往往预后较差 , 50%的患者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 且死亡率高达25% 。

此次在德国暴发的O104:H4感染与既往的EHEC感染存在差异 , 可能与菌株的毒力特征相关 。 O104:H4具93%的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基因序列 , 易于黏附于肠壁 , 且可产生志贺毒素 。 结合了两种毒力因子的O104:H4更易在肠道定植并向循环中释放毒素(图) 。

尽管不推荐对EHEC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 , 但本研究5例患者中的4例仍在出现胃肠道症状的初期使用了环丙沙星或甲硝唑 。 血浆置换治疗为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及其相关严重肾功能不全或脑损伤的一线治疗 , 而作为附加治疗的eculizumab , 被认为可抑制失控的补体激活从而减轻志贺毒素引起的血管损害 。 因此 , 伴或不伴eculizumab的血浆置换治疗仍是治疗的基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