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中国光纤之父”的追光之路( 二 )

讲述人: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

“光通信的优点是带宽,电通信最多一个G,光是10的15次方赫兹,那是电通信的千倍万倍。”赵梓森说,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将光通信技术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的武汉邮电学院(武汉邮科院的前身)负责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激光大气传输通信”。

“那时候,光通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大气作为传输介质。”当时还是该学院一名青年教师的赵梓森说,院领导知道他脑子活、技术好,便让他负责这个项目。

没有仪表设备等实验器材,赵梓森提出“土法上马”,采用太阳光做平行光源,将整个激光大气通信设备,搬到当时武汉市最高的建筑——六渡桥的水塔和水运工程学院的某高楼,传输有效距离从8米迅速提高到10公里,课题获得了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中国光纤之父”的追光之路

图2/4

全院上下都很高兴,但赵梓森却高兴不起来。“下雨下雪,大气传输通信就‘歇菜’,不能全天候。”要想获得更加稳定可靠的光传输通信,还得另寻他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