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第一代VR导演,在商业和美学的缝隙里如何前进( 三 )

邵晴准备操刀做《窗》的时候,市场对 VR 的态度已经从狂热中走了出来,他很清楚靠这部作品一时半会儿不可能盈利。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我们现在有微薄的票房分成,跟投入不成比例。”

2017 年时,邵晴规划的盈利模式是,让 VR 电影像传统电影那样登陆影院,进行票房分成。观众买票去 VR 影院,就像领取 3D 眼镜那样领取高端头显,然后在体验结束后归还设备。也就是说“以短期租赁的途径获得观影体验”。

但这个模式很依赖 VR 影院的数量,以及整个市场消费习惯的养成。两年过去,即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合格的 VR 影院数量也非常少。而且大量粗制滥造的设备和内容影响了消费者对 VR 的印象,这让邵晴感到惋惜。

“很多人把 VR 当成一种类似游乐园里的体验,把一种高纬度的、未来的、次世代的东西变 low 了。”邵晴说。对于创作者来说,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不不够成熟。“有人说 5G 来了可以把 VR 带起来,其实 5G 只是很小的福利。要 VR 真的发展起来,动画捕捉成本还要降低,头显设备体积还要变小,播放器编码、解压缩、传输等等各种问题全都要解决。所以这个市场至少要等 3 到 5 年才可能成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