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旅纵横用户遭骚扰:相比社交搭讪,用户更在乎隐私( 三 )

航旅纵横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产品经理应该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用户,你是希望一款掌握了自己飞行数据的产品更加安全,还是更加具有社交属性呢?

产品方一旦只从产品的KPI出发,就会忽略社交流量的特征和潜在危险。互联网社交的本质,是技术强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社交既是流量之王,也是危险之源。在特定情况下,这种距离一旦突破了安全限制,就会酿成对用户的搅扰乃至伤害。

以微信为例,微信之所以能够后发先至,超越众多同时起跑者,核心原因不是微信强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是微信的产品设计之中,蕴藏着对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敬畏”。例如,朋友圈功能上线后不久,微信立刻为用户提供了可设置对特定对象、特定期限可见的限制。

设想一下,如果一款软件只希望拉近人的距离,却并不为此负责,会出现什么情况?隐私泄露、陌生人诈骗、性骚扰,甚至在狭小的空间里进行一场线下的近距离社交?

社交是危险的,这是所有试图开发社交功能的产品经理应当时刻谨记的教训。航旅纵横“社交路线”两度遭抗议的故事,就证明了一个简单道理:要顺着用户的需求来开发产品,要将用户的安全放在企业的流量需求之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