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丨我国气候投融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五 )

银行向气候投融资项目提供融资的动力明显不足。由于气候投融资项目具有正的外部性且并未实现内部化,气候投融资项目普遍存在前期投资规模大、投资收益率不高和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G20的报告就曾指出:“可再生能源项目可能比传统能源项目的建设成本更高……建设一栋节能建筑的前期成本高于普通建筑;与火电站相比,建设太阳能或风能电站的前期资本投入与运营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更高。”与此同时,银行提供绿色融资、气候融资还需要对项目进行额外认证(因此也面临额外的成本和监管风险),这就导致银行向气候投融资项目提供贷款的动力明显不足。

能力建设不足。在地方政府层面,部分地区低碳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统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导致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区域和项目碳准入机制、碳金融等制度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进展也较为有限。在商业银行层面,当前我国银行业人才结构中,熟悉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相关政策和产品设计运营的专业人才、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人才还非常缺乏,无法对气候投融资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对我国发展气候投融资的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