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古代唯物无神论里程碑, 历代皇帝深恶痛绝的禁书( 二 )

\r\n《论衡》的篇目有:逢遇、累害、命禄、气寿、幸偶、命义、无形、率性、吉验、偶会、骨相初禀、本性、物势、奇怪、书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道虚、语增、儒增、艺増、问孔、非韩、刺孟、谈天、说日、答佞、程材、量知、谢短、效力、别通、超奇、状留寒温、谴告、变动、招致、明雩、顺鼓、乱龙、遭虎、商虫、讲\r\n瑞、指瑞、是应、治期、自然、感类、齐世、宣汉、恢国、验符、须颂、佚文、论死、死伪、纪妖、订鬼、言毒、薄葬、四讳、询时、讥日、卜筮、辨祟、难岁、诘术、解除、祀义、祭意实知、知实定贤、正说、书解、案书、对作、自纪 。 \r\n

\r\n在此之前 , 汉代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 其独尊儒学 , 核心观点是唯心主义“天人感应”学说 。 要旨就是上天创造了自然万物 , 包括人在内 , 帝王统治天下 , 如同刮风下雨一样代表着上天的意志 。 因为这种观点鼓吹封建帝制 , 所以被历代皇家推崇 。 董仲舒也被推上了董子的神位 。 \r\n王充历经三十年心血 , 写作《论衡》一书 , 就是针对这种“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进行批判 。 解释世俗之疑 , 辨照是非之理 , 即以“实”为根据 , 驳斥虚无缥缈的神秘学说 , 所谓“衡”字本义是天平 , 《论衡》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 , 使知虚实之分 。 ”以自然规律取代神学目的论 , 在形神关系上认为形体决定精神 。 在民情风俗上坚决批判迷信和禁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