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引发的科学悬案,中国一千多年前已经掌握了金属“黑科技”?( 四 )

\r\n紧随其后 , 同年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也索来一块残片进行分析 , 结果再次证明这块残片的主要成分是铝 , 而不是银 。 同样的残片 , 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呢?\r\n处于严谨考证的科学态度 , 1959年 , 清华大学再次索来多块残片 , 经过一系列分析研究之后 , 最终确定东北工学院的分析结果也没问题 , 这批残片中 , 既有铝合金也有银合金 。 \r\n

\r\n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在那个讲究“严肃活泼” , 极度注重态度的年代 , 对于任何事情都要求精益求精 , 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 既然存在疑问 , 那索性全部调查 , 找出科学真相 。 1964年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对周处墓中出土的十六件较完整的金属饰带和全部金属碎片 , 再次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测 , 包括密度测定、光谱分析、X射线物相分析等 。 最后检验的结果是全部较完整的金属饰带都是银合金 , 小块金属残片中有银合金也有铝合金 。 而铝合金的残片形状不规则 , 难于确定是否是饰带的残片 。 \r\n直到1976年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电子探针再次对这些金属饰带残片进行分析 , 结论依然和物理研究所一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