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粮食”供应变迁 从粮票定量到精吃细吃( 二 )

随着粮食产量的逐年降低,北京市粮食主销区的特征越发明显,90%以上的粮食需要从外省调入。改革开放以前,北京年征购贸易粮从1953年的22.4万吨增加到1979年的27.8万吨,粮食还处于短缺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生产的稳步提升,粮食流通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市外调入及进口粮的有效调节,粮食供给充足,2018年,北京粮食供给量已经达到623.9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27倍。

70年“粮食”供应变迁 从粮票定量到精吃细吃

现代屯粮用的砖圆仓。北京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一手粮源年可掌控量超过300万吨

北京的市储备粮管理体系规范运行28年,成为保障首都粮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稳定器”。1991年,北京市建立地方粮油储备。1999年,建立市储备粮实物垂直管理体系,逐步把储备粮向交通方便、储存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库点集并。2004年,受“非典”期间调控市场的启示,建立了成品粮储备。

目前,北京市地方粮食储备和食用油储备规模分别达到全市城乡居民6个月和60天的正常消费量,成品粮储备可以满足首都市民10-15天的正常消费量,粮食宜存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