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粮食”供应变迁 从粮票定量到精吃细吃( 三 )

北京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产销合作机制,抓住了保障首都粮食安全的源头。与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产销合作不断深化,外埠粮源基地进一步拓展。截至2018年末,北京国有企业通过自建、控股合作、租赁等方式在主产区建立外埠粮源基地,一手粮源年可掌控量超过300万吨,为北京市粮油市场保供稳价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70年“粮食”供应变迁 从粮票定量到精吃细吃

1953-1993年间使用的各种粮油票证。北京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粮食消费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变

对于市民来说,粮食消费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要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美味、健康。70年来,首都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购统销,买粮食需要凭粮票。1953年,北京居民每月人均口粮定量为27.86市斤,至1979年,人均定量为28.86市斤。26年来,人均消费量仅增加了1市斤。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粮食消费呈现逐年增加态势,至2016年达到顶峰,全年粮食消费总量535.8万吨,口粮消费量361.3万吨。而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不断优化,北京粮食消费呈现稳中趋降态势,至2018年,全市粮食消费总量461.2万吨,口粮消费量 341.8万吨。口粮消费比顶峰时期(2016年)下降了5%。人均口粮消费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26.8市斤,下降到2018年的每人每月25.2市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