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币17年浮沉史,对Facebook发币有什么启示?(16)

2006年第7期的《法制与新闻》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 。 作者是时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杨涛 , 他在文章中讨论了网络上四个“怪象”:虚拟财产、虚拟货币、虚拟人、网婚 。

Q币是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虚拟货币”的重点讨论对象:

杨涛认为 , 现在Q币已经超出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 , 正在逐步成为网上的一种交易工具 。

“在虚拟的世界中 , 有足够多的人认可某种‘货币’的价值 , 该货币就完全可能成为物质交换的替代单位 , 现在QQ使用人数有数千万 , 已经具有这个认同的基础 。 ”

“如果虚拟货币充当了货币的功能 , 而这种虚拟货币充又是由商家随意发行 , 其总量也不受到限制 , 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秩序产生冲击 。 ”

“Q币将冲击我国金融秩序、冲击人民币体系” , 这个观点一出 , 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 Q币从一个公司的产品 , 被形容成威胁央行威胁金融稳定的“危险份子” 。

当时 , 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门户网站 , 甚至境外媒体都在讨论Q币是否是虚拟货币 , 是否已经具备了货币属性 。 网易还推出了调查投票 , 最终有一半以上的投票网友 , 认为“Q币冲击人民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