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家电回收的大生意:上演正规军不敌野鸡队的尴尬( 二 )

劣币驱逐良币 , 成为困扰废旧家电回收产业化的最大“拦路虎” 。 有业内人士介绍 , 在现有的环境下 , 多年来废旧电子电器近八成的量都掌握在那些“黄牛”手中 , 大量废旧家电经过他们的手层层加价和流转后 , 一部分进入专业的废旧拆解工厂 , 直接推高了回收的成本价;还有很大一部分则直接流入了大量的手工作坊手中 , 直接露天解拆过程中又存在对环境二次污染 , 甚至还引发大量正规拆解企业生产“吃不饱”情况 。

与家电制造产业、零售分销产业相比 , 废旧家电的回收一直没有形成一条成熟而可持续的商业链 。 关键原因就在于 , 旧废家电回收商们主要以“游击队”为主 , 虽然全国各地已形成一批规模化的回收公司 , 但多数规模和实力不到 , 属于典型的“二道贩子” 。 有的流通到专业拆解工厂 , 有的则流通到一些手工作坊 , 还有一些则流通到无证作坊 , 进行二次维修后上市销售谋利 。 可以说 , 整个行业缺乏巨头的主导 , 也缺乏行业标准和一定的进入门槛 。

政策引导乏力 , 则是让不少专业回收拆解企业感到痛苦的地方 。 虽然早在2012年中国开始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 , 并对“四机一脑”生产商 , 即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和电脑企业征收废旧电子处理基金 , 同时对于专业拆解企业提供补贴 。 但是 , 国家征收的基金 , 与专业拆解企业应该获得的补贴 , 却存在很大的缺口 。 近年来国家废旧家电处理基金还存在着审核流程长、发放周期长等问题 , 导致很多专业拆解企业陷入了“生产吃不饱”、“运营还亏损”的两难境地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