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祖国每一寸土地”(人民眼·家国情怀)( 九 )

中缅边境地形复杂,犬牙交错。有的边界是山,有的边界是河,有的边界则是虚拟的连接线。地处国门一线的红岩村,5个小组与缅甸山水相依、耕地相连。

1997年,担任村委会副主任的毕世华开始参与处理两国边民事务、调解矛盾纠纷,当地人戏称他是“村级外交官”。2007年,村界务员年纪大了无法再上山巡界,毕世华正式成为一名界务员,负责中缅边界镇康段117号至121号界桩之间的涉外事务。

这6.7公里边境线,是毕世华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段路。在接下来的9年时间里,这位边民眼中的“活界桩”“泥腿子外交官”,穿烂了40多双胶鞋,写下了30多万字的巡界日志。

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国界也许只是地图上的线段,可对毕世华来说却是生活的日常。

地图上固定不变的边界,现实中要维护好,也颇费一番功夫:下雨滑坡,山脊中心线可能变化;洪水冲毁河道边坡,国界线基准也会随之变动。毕世华协助组织农户投工投劳治理117号至118号界桩地段的小鹿场河,沿界河修筑护堤90多米,不让一寸国土流失。

如何把地图上的国界标注到现实中?为了建一条让双方老百姓都看得到的国界线,毕世华想了很多办法。中国政府提供苗木,双方民众现场见证,分别沿国界线各退一定距离种植核桃,在红岩村看到了核桃树,就意味着快到边界了。自从种上了核桃树,红岩村的边境线再也没有出现过境耕种纠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