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电影叫夏天( 二 )

不过,只是因为市场么?为何别的种类的电影没能在台湾电影濒危之后存活下来,并率先复苏?因为,青春片,一直就是台湾电影的重要支流。王小峰曾说:“台湾的文化留下两个病根儿,一个是说不尽的乡愁,一个是长不大的青春期。”往前追溯,侯孝贤或者杨德昌蔡明亮电影中的大部分篇章,都脱不了青春片的嫌疑,只是涩一点、重一些,但裹在重锤一般的人生感触里的,还是对青春的垂恋。

这青春垂恋取向,与日本如此相近,日本影人一直热衷于这种清新格调的青春片,豆瓣的“海报上的蓝天”豆列里的另一半电影,几乎都来自日本,只是海报,就足够令人怀想那些清明的时刻,那些个草木葱茏的深夏。

其实,青春,以春为名,倒更接近夏。而夏……林俊颖在《夏夜微笑》里说:“尤其夏天,万物的繁殖力往巅峰攀升的季节,感官因而全面骚动盲流的热夜,终我们一生,在追求一个繁星怒放的夏夜。”夏天,才是青春的本来面目。我们终此一生追求夏夜,是因为那种夏夜来去骤然,我们恋恋于青春,是因为失去的青春才是青春。

渐渐地,我们也有了这种“夏天电影”,从《匆匆那年》到《最好的我们》,都有着这种夏天气质,虽然这些电影里的夏天,那种干净、简单、轻松,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曾经历的,但我很愿意去欣赏它们,并且愿意相信,我们是否经历过这种青春、这种夏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