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难在“两端”( 二 )

■采访人员 杨洁规 实习生 吕彩宜 曹楚如

数据

长沙市垃圾分类工作起步于2010年,2012年长沙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分类处理进入快速发展期;2016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2017年出台《长沙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18年在全市342个社区进行“干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类分类处理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在历年垃圾总量增长率为12%左右的情况下,全年垃圾减量率达13.59%,减量数量约40万吨,节约费用1个多亿。

2018年,长沙生活垃圾处理已进入清洁焚烧的新时代。目前,全市每日产生生活垃圾7000余吨,其中超八成可通过清洁焚烧处理,另有1000余吨仍实行填埋。预计于2021年建成投产的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二期项目,设计为日处理市政脱水污泥500吨、生活垃圾2800吨,届时,全市干垃圾可全部清洁焚烧,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现状】

仍有部分小区存在垃圾混装混运

近日,采访人员先后走访了开福区人造板厂小区,雨花区枫树山社区、省人大社区,岳麓区八方小区等社区或小区,这些地方均已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并设置有干、湿垃圾桶及可回收、有害垃圾四个回收桶。分类投放、收集后,统一由物业公司或环卫部门分类运至转运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