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拼多多、趣头条、小红书背后的上海互联网基因(11)

另外 , 诞生在上海的类似项目还有喜马拉雅、小红书、哔哩哔哩等 。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切入 , 占领了不同的细分市场 。

下沉思维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 上海的创业者开始放下高傲的姿态 , 越来越接地气并贴近下沉市场 。

拼多多和趣头条是典型案例 。 拼多多针对五环外的下沉市场 , 收割了一波大公司不屑一顾的流量和市场 , 因此被贴上了low的标签 。 趣头条则用了“师徒体系”的说法去玩裂变 , 更符合三线以下用户的定位和品味 。

让人诧异的点在于 , 如此接地气的定位和玩法 , 竟然是上海的精英们创造出来的 。 当然 , 在拼多多成为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之后 , 对于下沉市场的争夺战终于正式打响 。 这套玩法的拥簇者和模仿者也开始多了起来 。

和上一代创业者相比 , 上海的这一代年轻创业者 , 的确更接地气 。 不论是拼多多、趣头条 , 还是小红书、哔哩哔哩 , 他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 对人性的把握 , 甚至要超越上一代创业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