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拼多多、趣头条、小红书背后的上海互联网基因(12)

从上一波创业浪潮中 , 涌现出来的上海创业明星 , 如易趣网、易迅网、1号店、大众点评、饿了么、快的打车、大黄蜂、摩拜 , 都曾是风口上的弄潮儿 。

唏嘘的是 , 这些项目 , 终局都是被并购 。 他们无一例外没能在外地市场复制上海的成功 。 他们起步于上海 , 终结于上海;成于上海 , 也败于上海 。

但新兴一代上海创业者依旧低调而务实 。 北京一位投资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北京的创业者是演讲家 , 上来先讲商业模式;上海的创业者是数学家 , 上来先把账算清楚了 。

算账需要关起门来算 。 拼多多和趣头条 , 在外界看来是相对封闭的两家公司 。 他们的创始人很少公开接受媒体采访 , 对外的言论谨慎而克制 。 谭思亮的低调作风尤其明显 , 即使趣头条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 , 公开能获取的对于创始人的动态和信息也极其有限 。

相比第一代上海互联网代表盛大陈天桥 , 第二代的代表张旭豪 , 以黄峥和谭思亮为代表的第三代创业者 , 明显要低调更多 。 他们更善于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 用高维打低维的手法去占领下沉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