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完备产业链撑起超级工程( 四 )

“30多年前,就是想用国产的产品,也未必买得到。最早只能进口冷水机组,因为国内压根就不能生产。”建了二三十年水电站的苗育西,也是我国水电工程建设领域的见证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忙碌在水电站的施工设备,至少有一半是从国外进口的。而在如今的白鹤滩,想找进口装备可有点难。

“倒不是我们会优先考虑国内厂商,而是国内厂商的性价比高。”苗育西给采访人员算了笔账:性能基本一致的自卸式货车,一台进口车要近百万元,可国产的“红岩金刚”才40万元,价格优势明显。

“其实对我们来说,采购设备不仅看价格,更重要的是看性价比。国外不少厂商配件到位慢,个别软件只能由厂家操作。有时久等不来影响施工进度,我们不敢买。”苗育西说,国内设备不仅价格低,质量也非常可靠。“参建白鹤滩水电站的水电四局,为其直接供货的生产商超过百家,绝大多数是国内厂家。”

“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绝不会刻意区分国产还是进口,关键还是看哪个物美价廉。”苗育西说。

智能建造,建设安全更高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