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完备产业链撑起超级工程( 六 )

自主创新,国之重器有底气

“我国水电站建设、安装、运营全产业链都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的名片”

在白鹤滩水电站众多工程技术指标中,“百万机组”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世界上首批百万千瓦水电机组,不仅实现了单机容量的巨大跨越,背后的技术支撑更将引领整个水电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然而,锻造“国之重器”谈何容易?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机电项目部主任康永林介绍,最初三峡电站的发电机组所需的硅钢片只能依靠进口,当我们自主研发右岸机组时,外方突然将价格提高到左岸机组的3倍。无奈之下,三峡集团只能与宝钢联手研发。“如果当时放弃了自主研发,可能白鹤滩水电站水电机组的硅钢片还是需要进口。”

从三峡前单个机组发电能力的30万千瓦到白鹤滩的100万千瓦,中国水电装备设计制造实现了大跨越。如果说三峡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那么在白鹤滩,则实现了完全自主创新。

引领世界,不少支撑技术只能首创,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倒逼东方电机、哈电集团等研发新的绝缘材料、发电机组;倒逼中国电建、中能建集团提升水电设施安装水平。早在2006年,三峡集团就牵头国内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和设备制造厂家,攻克发动机散热、新型材料等系列技术难关。三峡集团通过在重大装备科研、设计和制造、安装和运行链条中分层次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国产化,已在机组设备、高压电气设备、辅助设备乃至基础材料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