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碧诗意浓 淮河岸边是故乡( 二 )

踏着落日余晖,漫步淮河岸边,看见的是天蓝地绿、水碧人和,感受到的是田园风景、诗意乡愁——一幅风景宜人的美丽画卷在此铺展开来,这就是今日河南正阳县境内的淮河之美。

淮河岸边是家乡,淮河今日之美从何而来?淮河采砂历经多年,从乱到治,正阳县委、县政府尽心尽力服务于群众,全力实施禁采禁卖政策,给沿淮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生态答卷。

决策前的困境:碧水不再、乡愁难觅

时间回溯到20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带来了城镇化和各项建设的繁荣,正阳县境内45公里淮河河道的优质河砂成了“香饽饽”。20多年来,淮河沿线河道内机声隆隆,河里日夜不息的采砂船只穿梭如织,沿岸拉砂车辆络绎不绝,河砂远销新郑、周口和安徽临泉等地,过度开采造成了部分河段河砂资源匮乏、水体遭到污染、堤岸坍塌严重等问题。当地群众纷纷反映:原来河水清凌凌的,到河里洗澡,鱼就在你身边游动,随手就可以抓到鱼。然而河砂禁采前,已再难捉到鱼了,偶尔捉到的小鱼也没法吃,因为鱼肉都有柴油味儿。

河砂开采时,该县境内河砂包括对岸信阳平桥、罗山河砂都向北销售。运砂车辆要经过该县的11个乡镇和城区,加剧了大林镇至县城、陡沟镇至县城2条省道的损坏程度,并由此引发多起交通事故。大林镇至县城路段每年发生交通死亡事故10余起,令沿道群众胆战心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