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碧诗意浓 淮河岸边是故乡( 三 )

阵痛后的决策:重拳出击、维护生态

河砂过度开采所引起的道路严重损坏、河水污染、堤岸坍塌等问题,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正阳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人大、县政协领导也多次深入沿淮陡沟、皮店、大林3个乡镇群众中进行调研。每年县两会期间,县里都会专门召开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就淮河河砂是禁是采的问题听取基层意见。

2014年,正阳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成立正阳县淮河河道采砂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的通知》《正阳县淮河河道采砂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河砂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河砂禁采”这个口号在正阳县越喊越响,举措愈来愈多,力度也持续加大。2015年,因为同一条河流两岸政策执行不一,禁采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治理工作遭遇反弹。然而,要对45公里淮河河砂突然禁采谈何容易?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淮河村组群众耕地较少,有的人均耕地仅2-3分。20多年来,这里许多河砂业主、当地群众都是利用河砂资源的开发挣得钱财、养家糊口。如果禁采,他们就会失业,要面临重新寻找生活出路。还有一些砂场业主,鼓足了在这个行业大干一场的劲儿,不惜贷款签订承包合同,打造采砂船、购买车辆等,把全部的梦想押在了砂场上。如果政府允许继续开采,县财政每年也能增加千万元以上的收入,这对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财政相对困难的县城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然而,基层群众一个个的诉求电话和县乡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提案建议,也时刻提醒着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们要思考和抉择。最终,县委、县政府联合会议发出同一个声音:还群众一个满意!让广大群众拥有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就是最好最大的民生。随后,正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禁止淮河辖区内采砂的通知》(正政文[2016]35号)文件向全县下发,自2016年5月26日起,正阳县境内45公里淮河河砂全面实行禁采禁卖。决策并不轻松,禁采过程中的艰辛更是无以言表。由于淮河是两市的界河,当北岸的正阳县河砂工作人员奔走急呼、宣传禁采工作时,有些偷采船只在南北两岸间玩起了“躲猫猫”。在如此尴尬的处境中,正阳县河砂中心工作人员不得不想出一些“招数”:挖断采砂点道路或在砂场路口架设隔离护栏,车辆不能往来砂场交易;拆卸涉砂器械主要零件,使机器不能运作;实行吊船上岸,对不执行者强行拆卸远离。2018年春,淮河沿岸“河砂滥采、淮河遭到损坏”的情况被中央媒体报道,引起各界关注。“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为更好地贯彻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正阳县县委、县政府更是坚定了全面禁采的决心,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在2018年5月25日至31日拆卸清除淮河河道船只活动中,县委书记、县长分别任政委、指挥长,深入河岸指导河道清理工作。该县河砂中心在县水利、公安等部门配合下,从信阳、驻马店及湖北等地租借来大型吊车和氧焊切割机,每天安排清理人员200余人,白天就餐在河滩、船头,夜晚河道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忙着装卸器械、下水吊船。经过7天的昼夜奋战,该县45公里淮河河道无一艘采砂船只、无一涉砂器械。此时,淮河南岸也全面实行了禁采,45公里淮河一周内成为一片净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