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上市疑云:早期投资人退出,估值泡沫与业务落地之矛盾(13)

其中在金融行业,实体银行的AI建设项目当前有多半已经被“国家队”云从收入囊中,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显然是其中惹眼的两股力量。最早期的时候,2015年马云在德国汉诺威展示的刷脸支付技术即是旷视团队倾尽多半年的全部团队力量所打造的。但是时隔四年后再看,旷视与蚂蚁金服的关系似乎也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密切。

事实上,早在引入旷视之前,蚂蚁金服内部就已经开启了包括指纹、声纹、人脸等一系列的生物识别技术探索,而在合作之后,蚂蚁金服内部更是加快了对这一技术的探索,当前蚂蚁金服内部已经完成了刷脸支付技术的自主,由蚂蚁金服IoT团队的生物识别技术专家留招带队,开启了刷脸支付在硬件上的落地。而在旷视内部,本是由为支付宝刷脸而一战成名,却在日后并没有将主营业务继续放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验证之上,转而向安防行业进军。

但拥抱安防也并非易事,首先对于绝大多数CV企业而言,落地的第一步几乎都是安防,这也就是说想要与传统玩家一较高下,首先CV企业内部就需要经过一轮厮杀。

厮杀过后,摆在CV企业面前的还有一道硬件的难关,当前阶段,安防的AI算法部署主要有两大途径,本地以及云端。一般来说,本地部署算法有两大优势,其一是内容质量可以不受传输中损耗的影响,其二则是可以在本地对内容进行预处理,只对云端传回有效数据,可以大大减少通讯的压力。而云端的优势则在于不必大规模更换已有前端摄像头设备,随搭随用,而且不必过多考虑硬件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