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退烧”说开去:不是创新的失败 是共享经济开始成形( 二 )

对社会来说,共享单车“退烧”也是件好事。过去两三年间,城市里各色单车“齐飞”、个别区域泛滥成灾,不但让路面变得拥挤无序,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据北京交通部门数据,目前北京的190多万辆共享单车中,超过1个月都无人问津的占了一半之多!“退烧”之后,共享单车在城市出行结构中扮演的角色会逐步回归本位,城市也有望迎来出行便利与秩序良好之间的更好平衡。

共享单车的“退烧”并不意味着创新的失败,而是体现了一项创新由萌生普及转向成形成熟。同时也应看到,整体而言,目前我国的共享经济尚未成熟。共享住宿、共享玩具、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虽然种类繁多、覆盖广泛,但也存在着部分创新“炒作大于实用”、个别企业运营管理混乱的问题。要治好这些“通病”,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共享单车“发烧”的病程,找出共通的病因与药方来——

其实,在共享单车尚不成气候、诸多问题爆发之前,有些城市的市政管理部门就采取过“收车”措施。只不过,当时的舆论更多站在创新者一边,“这么好的创新,可不能被扼杀在摇篮里!”如今看来,那些从朴素道理出发的管理者似乎更有先见之明——若不控制车辆规模,而是任由资本驱动着企业投放,城市岂不乱了套?要是此前各地都能及时严管,共享单车也不至于走上“先铺摊子后治理”的弯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