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退烧”说开去:不是创新的失败 是共享经济开始成形( 三 )

这么看来,对创新来说,严管常常也是厚爱。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很可能使创新埋下隐患、走上弯路;及时出手、加以严管,不一定就是“扼杀”创新,往往反倒是真正的保护。

当然,严管不是乱管、死管,而是要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一方面,要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树起鼓励创新的大旗;另一方面,也要运用底线思维,牢牢守住底线,底线之上再鼓励。

就目前各类共享经济来看,监管底线主要得瞄准两个方面,一是秩序,二是风险。

投放车辆,势必挤占路面资源;在小区、街道设置共享货柜,势必挤占公共空间。在城市空间的秩序管理方面,许多城市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没必要因为一项事物属于创新就高抬贵手。该办的手续要办,该付出的空间使用成本也得付,功夫用在了前面,就不需要等到事态扩大再费力整治了。

再看风险。共享住宿,房东与租户素昧平生,可能滋生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共享单车,押金交完便不知去向,可能存在资金风险;共享玩具,如果消毒不到位,又会对儿童造成健康风险……传统监管体系中,已经明确了由市政、公安、交通、工商、检验检疫、金融等具体的监管部门来控制这些风险。对于新业态,相关部门也应及时研判形势、切实负起责任、尽早堵住新的风险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