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女子是怎么化妆的?( 四 )

李商隐《蝶三首》诗中有:“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梁简文帝萧纲的《美女篇》中也说:“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除了把额头涂为黄色,还有把黄色硬纸或金箔剪制成花样贴于额头。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多种花样,所以又称为“花黄”。陈后主的《采莲曲》中就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女性就开始涂粉化妆了。汉代以后,涂红妆者日益增多。红妆的原料多为胭脂,和铅粉、米粉并用,涂在脸颊上。有涂得比较艳丽的晕红妆、桃花妆,也有斜红妆。

叁 客家土楼南北朝时并未出现

另外,在预告片的开头,一座圆形的客家土楼让人一秒钟出戏。因此也有网友感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福建人”。

实际上,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而木兰所处的北魏时期,则是公元384到534年,比土楼出现的最早时期都早了几百年。不过当时的土楼为方形,而电影中出现的圆形土楼多为明代之后的建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