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数据共享的核心在定价,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探讨 | AI Time( 七 )

K匿名

k-匿名技术是1998 年由Samarati和Sweeney提出的,要求发布的数据中存在一定数量(至少为k)的在准标识符上不可区分的记录,使攻击者不能判别出隐私信息所属的具体个体,从而保护了个人隐私。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吴信东教授举例解释,“比如,为了避免报警者受到报复,警察记录的是方圆多少距离的人打来的报警电话,通过对位置信息的泛化,保护了报警者的位置信息,但同时也会降低数据的可用性。可能警察记录是五公里以内的人打了电话,但是警察自己也找不到那个人是谁。”

原创<br> 数据共享的核心在定价,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探讨 | AI Time

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吴信东教授

什么样的数据值得保护?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就像是顺丰快递,要看寄送的东西值不值得快递费用。评估数据的价值,是比数据保护更重要的事情。数据保护问题的本质就在于我们如何对数据进行定价。或许有人出价一万买你的隐私,你会断然拒绝;但如果是一亿呢?离开数据的定价、数据流动产生的价值和通过数据得到的服务去讨论数据隐私,其实都是比较片面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