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科技企业要避免闭门造车 沟通让企业走出盲区( 二 )

当成蕾问到智慧城市的决策机制,柳青提到了过去一年滴滴经历的深刻的反思。“我们做科技企业的,需要避免闭门造车,会陷入自己的盲区。交通行业不是一个割裂的项目,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的血脉,每个人都受到影响。我们需要倾听大家的需求,还在慢慢地和大家一起摸索。”

她举例说,滴滴每天接到成千上万司机求助,询问如何对待醉酒的乘客。既担心乘客上车发生车内的冲突,也不放心丢下乘客面对风险。“每天,每个环节面对很多这么实实在在的难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任何一个完美的模型可以解决。怎么办?我们一边要千方百计从技术上去做更好的算法,但更重要的是把情况和复杂性也和大家沟通,听听大家的主意。”

这个过程中滴滴发现,公众可能不了解技术,但对于平台治理相关的问题是有很多好的想法,不同的角度,可以一起找到这个阶段最妥帖的做法。过去一年,滴滴从线下的司机和乘客恳谈,到线上的交流,到柳青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更加频繁地和公众沟通,“ 这就是因为需要和大家有沟通的渠道,把自己问题看清楚,难题打开来。”

了解用户的声音也帮助滴滴走出国门。“在拉美,我们有20%的司机是女性,都特别能干,但也特别受到安全的困扰。我们在安全上在中国有深刻的教训和成长,可以把中国的安全技术介绍过去。” 在墨西哥,巴西等地,有40%的人口得不到基本的银行服务,更不要说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司机因为携带现金而成为犯罪目标。滴滴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了借记卡,滴滴电子钱包等功能。“这些不是很昂贵的投入,但需要的是真正走上街头,了解大家真的需要什么,这是我们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柳青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