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故事代代相传(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科技频道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彝海结盟故事代代相传(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

彝海结盟故事代代相传(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采访人员在彝海结盟旧址采访。

本报采访人员 王明峰摄

冕宁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自古便是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冕宁县彝海镇海拔2200多米处的彝海是高山淡水湖,彝语称“乌勒苏泊”,意为“海子”。84年前,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从此处取水,歃血为盟,留下了“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

“1935年5月,中革军委为了迅速北进,达到渡过大渡河、向红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北建立苏区的目的,决定从泸沽经冕宁、大桥、拖乌到安顺场。”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王强介绍,“这条路线避开了敌军主力部队,但要经过彝族聚居区。”

“当年,通过彝区很不容易。”冕宁县史志办主任王大钊说,“地方军阀不仅残酷剥削,还挑拨彝族家支之间进行械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加上语言上的隔阂,沟通起来更为困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