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故事代代相传(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二 )

如何才能和平通过彝区?走进彝海结盟纪念馆,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展示墙给出了答案。“一切夷(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纪念馆解说员祝文娟是位彝族姑娘,她说,“这是朱德总司令署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一经张贴,就在彝族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曾祖父懂彝汉两语,在冕宁县城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并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地理民情。”沈国才的曾祖父叫果基达列,沈国才从小便听祖辈们讲红军帮助彝民的故事,“进入冕宁县城后,红军便展开宣传活动,当众烧毁彝族同胞被迫签署的换班作人质字据和田地契约等文书。红军还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没有命令谁都不许开枪。”

“被解救出来的人质回来向爷爷讲述了红军的民族政策,爷爷看到红军衣着朴素,不拿群众东西,便愿意进一步接触。”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如今在州应急管理局工作,讲起爷爷的故事如数家珍,“爷爷派出代表和萧华等人交谈,红军阐释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政策,还提出刘伯承司令愿与他结为兄弟。爷爷便决定与红军相见,而后歃血结盟。”

沙马依姑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工作,他的爷爷沙马尔各是彝海结盟仪式的见证人。沙马依姑向采访人员介绍,“由于一时间找不到酒,他们便以水代酒,喝下滴有鸡血的‘血酒’发誓结盟。在此之后,小叶丹的武装改为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沙马依姑补充道,“此后几天,小叶丹委派弟弟带领沽鸡(果基)支队护送红军通过彝区,他们用彝语解释红军无意打扰彝族同胞,只是借路北上,为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