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定下亩产1000美金的小目标,为何要靠聚划算实现?( 五 )

田间地头的农民增收了,餐桌旁的消费者多花钱了吗?

“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这是苏轼对中国小农经济陷入囚徒困境的无奈叹息。种植端的农民,和消费端的消费者,彷佛始终零和博弈的关系。这种言论至今也不乏追随者——蒜你狠、姜你军、水果自由、吃不起猪肉,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恐慌型描述。

但聚划算显然以“供需双赢”,终结了小农经济供需两端持续数千年的零和博弈关系。

在保证农民增收的同时,“聚土地”的农产品有着很强的价格竞争力,其终端零售价可以高于市场的批发收购价,又低于其他渠道的零售价,让消费者也成为受益者。

比如,第一期“聚土地”上售卖的黑龙江方正县秋然长粒香大米,线下5kg规格的常规售卖价将近60元,而聚土地的预售价仅为23.9元,几乎相等于打四折。

餐桌、地头双双受惠是如何实现的?

第一点,通过预定锁定价格,熨平周期性风险。

相比于流水化的工业品,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率很高。丰产之年,农民受伤于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暴跌,桃农苗成农不得不成箱倒掉果子;受灾减产之年,终端价格高企,但位于源头的农民也很难获得产品溢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