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之上,AI教育的一场“文火慢炖”( 四 )

去年底 , 一篇叫《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引发了一场情怀革命 。 文章讲述了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的故事 。 通过直播上课 , 贫困地区的中学有88人考上清华北大 。 网易CEO丁磊为此深受触动 , 在朋友圈发文称将捐出1亿元投入在线教育公益 , 支持更多贫困地区的学校落地网课直播模式 , 让知识无阶层流动 , 让中国处处都是学区房 。 这种不计回报的长久投入 , 需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奉献情怀 。

但现实中 , 并非人人都有丁磊的情怀和能力 。

这是一个慢行业 , 不要想着挣快钱;医疗是解决患病 教育是解决发展 发展的事没有一天两天的 , 背后可不只是技术能改变的 。 业内人士透露 。

除了特殊性和情怀 , AI+教育还有现阶段最难跨过的一个坎儿 。

数据之痛 , 蜀道之难

人工智能的喂养需要大量优质的数据 , 有了数据的沉淀 , 才能迭代AI的能力 , 继而反哺机器 。

李开复曾在GMIC上预判数据是AI的燃料 。 如同全球过去抢占石油资源 , 现在比谁拥有数据谁就会在AI+教育上占领先机 , 就有可能再次引领行业发展 , 而中国的数据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 , 已占据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