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散落浏阳的村落样本( 四 )

“人都是要走的。遗体捐献可以让有需要的人延续生命,还可以让医学工作者进行人体解剖研究,这实在是一件好事情。”2016年,赵光兴和妻子张国莲找到了高田村党总支书记、村红十字会会长张学文,表达了去世后捐献遗体器官的心愿。

得知这件事情,老人的四个孩子都不同意,赵光兴找来多个案例,不断讲解作为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以及让别人生命延续的意义。到最后,孩子们便也渐渐接受,不再强烈地反对。

今年3月,这对老人再次找到了张学文。

“以前让村民从土葬改为火葬,我们都花了很长的时间,现在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开通,直接要捐献遗体器官?”张学文深受触动,他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把两位老人的心愿编成短信,在村里的微信群里转发。

没想到,当时就有不少人表示,愿意在去世后捐献遗体器官。张学文和同事初步统计了报名人数,联系浏阳市红十字会后,村里决定举行一个集中登记的仪式。

5月21日,赵光兴和妻子张国莲,在浏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庄重地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3年多的心愿终于完成。当天,共有88位村民签下协议,成为人体器官(遗体)捐献的志愿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