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21年的文豪( 二 )

这个足足“复读”了21年的古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南丰先生——曾巩。在这个难熬的伏天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年落榜和复读的经历到底给曾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为人,经得起命运颠簸

《宋史·曾巩传》曾记:“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立足人一生的发展,年少成名往往并不是好事,这些浮光掠影的名气总是会给人带来包袱,带来狂傲,带来性格上的弱点。许是上天怜才,从18岁落榜始,命运便给曾巩设置了一道道磨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些经历让曾经飘于“云端”的曾巩越来越脚踏实地,越来越经得起锤炼,他开始以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更加深邃的思想去看待国家与个人的命运,并写出了《墨池记》等一批传世名作。

“伏久者,飞必高”。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曾巩终于上榜,他的两位弟弟、一位堂弟、两位妹夫也同科考中。几年后,又有多位弟侄金榜题名。在乡野间的穷困大家庭中,一门十进士,堪称奇迹。作为兄长的曾巩,便是这个奇迹背后的推手,是这个大家庭中打不倒摧不垮的主心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