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21年的文豪( 三 )

文以载道,观文知人。在《墨池记》中,曾巩曾袒露心声:“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王羲之的书法是到了晚年才登峰造极,他的一手好字绝非天成,后世为何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还是下的功夫不够。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养道德,都不可以止步。

处于人生低谷之中的曾巩,能够拥有这样的觉悟,足可预见其为人必日臻完善,其做事必大器晚成。也难怪朱熹尊其为“醇儒”。

为官,心思落得到实处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曾巩离京外任,开始了长达12年的地方官任职经历。

治理一方水土,难点不在政策本身,而在于执行政策的分寸。再好的政策也抵不过“一刀切”带来的后患,唯有审时度势、务实精准,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时,因修黄河,朝廷要从齐州抽调两万壮丁,按注册户口计算,当“三丁抽一夫”。然而,极为务实的曾巩并未简单执行,他首先做了一件麻烦事:人口普查。从下至上,层层上报,反复核实,剔除了各种漏登、盲报之弊后,曾巩得到了最准确的数字。经过计算,他发现,“九丁抽一夫”就足以满足需求。曾巩这一务实的作风,使许多百姓免去了徭役之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