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巨头都有阴暗面,窃取也是亚马逊、谷歌、苹果的“竞争力”( 四 )

而当前的普遍现象是,消费者即使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有被泄露的可能,仍会选择继续使用社交网络,因为他们能够在该平台上分享生活、获取信息。而卖家们为了能获得平台的巨大流量,即使条约不平等,仍会选择入驻。

—— 亚马逊 ——亚马逊把“成为地球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作为其使命。利用算法技术,该公司从品牌商那里夺取利润来“取悦”消费者。与淘宝不同,亚马逊淡化“店铺”概念而强调“商品”。同一个产品将出现在同一个销售页面,只有卖得最好或权限最高的卖家可以决定页面的内容并成为默认卖家,其他卖家则会被折叠显示。

但这不意味着亚马逊是公正的判官,是顾客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零售商经常利用自身影响力以及消费者的信赖排挤其他品牌,亚马逊语音助手Alexa就只帮其自营品牌。当消费者使用语音搜索商品时,Alexa将推荐亚马逊自有品牌而对其他选项装聋作哑——“抱歉,我只能找到这些!”因此,用户搜索到的未必是最符合他们自身需求的产品,而是亚马逊最希望他们“需要”的商品。

对于入驻亚马逊的卖家来说,更是苦不堪言。近几年,亚马逊似乎针对中国卖家单独设计了一套管理体系。卖家们通过常规途径运送至亚马逊美国仓库的货品连连“丢失”,在第三方卖家丢货后,亚马逊的自营品牌却很快上架了相同的货品进行售卖。除此之外,该公司利用自己对平台和规则的掌控,常打破“按销量排名”的搜索规则,将自营品牌设置为默认卖家,从而夺走顾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