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婴幼儿奶粉市场难做 业内称八成辅食企业亏损( 十 )

据李国勇回忆,人之初2003年成立时,国内没有几家婴幼儿辅食企业。而以亨氏、喜宝为代表的外资品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在中国市场布局。由于缺乏标准、准入门槛低,导致后来许多企业进入辅食行业,其中以广东、江西两地的企业数量最多。鼎盛时,江西地区持有婴幼儿辅食生产资质的企业一度达到79家,经过近两年的整顿后,数量减少到20余家,目前全国持证的企业数量是40余家。

华新认为,尽管生产成本上升,但监管新政也使市场得到净化,辅食行业进一步走向正规化。“以前市场很乱,比如包装上直接写有治疗作用,现在都不可以,而且还要在显著位置标注产品类型;以前违法成本低,现在飞行检查很多,江西省出台的行业指导意见中仅添加剂、辅料等就有100多个小项,且违法成本很高。”

早在2015年,原江西省食药监局对境内婴幼儿辅食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查扣问题婴幼儿配方谷粉近3万斤。江西79家获证企业中,经整治共注销了37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如今仅剩20余家。这些企业主要存在违规销售许可证已过期的婴幼儿配方谷粉、篡改生产日期等问题。此外,还有部分违法生产转入地下,通过篡改其他品牌配方谷粉生产日期造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