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投资藏陷阱 农民遭遇“花式坑骗”( 五 )

采访中,很多农民反映,这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很火热,大家都知道加入合作社比单打独斗好,可以抱团闯市场,还能互助互利,但是,也听说有些合作社圈了大家的钱,然后经营不善倒闭了,或者干脆“跑路”了,农民的钱“打了水漂”。他们盼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管,并指导农民“擦亮眼睛”。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今年4月印发了《关于开展涉农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整治活动的通知》(农办经〔2019〕6号),要求各地于4月1日至6月30日集中开展涉农领域非法集资排查整治,并与清理农民合作社“空壳社”结合起来。

据了解,“社员制、封闭性”是合作社信用合作的基本原则,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是两条基本约束。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借合作社名义,突破了“社员制、封闭性”的限制,对外吸收资金。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陈建华指出,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一方面,社会上有些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名义吸收公众存款,涉嫌非法集资;另一方面,存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与非法集资混为一谈的模糊认识。

迷惑性增强 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