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实干 攻坚克难( 四 )

“挪穷窝”,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

茅草房、蕨粑饭、泥塘水,人均收入不过200元……许多年前,贵阳花溪区黔陶乡老鸦山上,还住着23户苗族同胞。1994年,花溪区投入49万元,在山下盖起了一座罗依新寨,老乡们从此住进了舒适的砖瓦房。

贵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总规模为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

2015年12月,贵州率先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仗”,以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六个坚持”贯彻始终,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新路。2017年起,贵州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新模式,根据城镇可就业岗位、可脱贫产业确定安置容量和安置点建设规模。

一口刀村,沿河县思渠镇的一个聚居村,地如其名,11个村民组散落在形似一把菜刀的陡峭山峰中。200多公里外,铜仁市碧江区为大伙儿盖好新房,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17年,村民田应河和872名老乡一起,举家搬到这片安置点,过上了幸福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