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卧佛 大唐的又一个微笑(上)( 五 )

安岳佛经 南方刻经之绝唱

我国石刻佛经经文始于北魏,以隋代的北京房山石经最完整。从分类角度而言,石刻佛经主要有摩崖、石柱、经幢、碑板四种形式。北京房山云居寺刻经属碑板石经类,字数为全国之冠。但作为摩崖(龛刻)佛经而言,囿于凿刻难度,这种存在形式少见。从摩崖角度而言,安岳卧佛院的盛唐佛经经文为全国之最。这两个“全国之最”,一北一南,一板刻一龛刻,犹如石刻经文星空中的双子座,值得仰首是观。

安岳佛经刻于卧佛院,分别在15个龛的正面或两侧壁间,造字面积达154平方米,32万字,为迄今中国南方最大的佛经凿刻之地。为强调龛中的美感,有的经文额上还配有飞天、经幢等饰物。特别是第59号经窟,三面刻经,配以飞天、云朵、壸门、缠枝卷草、灵兽、伎乐等饰物,让静态的经窟有了动感,使平面静止的刻字空间显风动和伟岸之势。经文字分楷行二体,方格直行,字体遒劲俊逸,工整质朴,堪称“刻书双绝”。

这些经品的凿刻,既有规划,又有选择,多为姚秦鸠摩罗什、后魏菩提流支、东晋慧远、隋代达摩笈多、唐代玄奘等高僧所译,包括了从东汉桓帝至盛唐时期约500年间的作品。除有经论名称、刻记年代、译者姓氏,还有经文目录及经文校对者姓名。刻经题记的时间有:唐开元十二年、十五年、十七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等注明,足见刻经历时逾十年之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