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联合制胜打通“神经中枢”( 四 )

为了这套信息系统,尹璐倾注了大量心血。各军种信息系统自成一体、相对独立,想实现“一网连三军,一令传八方”,技术难度非同一般。那段时间,她把大脑中原有的逻辑、概念全部“格式化”,灵感一次次迸发又无情掐掉,方案一次次推出又自我否定。她带领团队调阅参考了3000多个软件程序,组织上万次对接、融合、调试,没日没夜辗转于办公室和试验机房。最终,如期构建起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

“这套系统,实现了诸多信源融合为‘战场情况图’的历史性跨越,为战区联指中心迅速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尹璐功不可没。”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副局长王连仲评价。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20多年,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尹璐从维护一台信息终端起步,到后来开发单一军种的信息系统,再到现在着眼联合作战设计信息系统,工作内容在拓展,“用信息流驱动联合战车”的初心始终没变。

在执行“9·3”阅兵训练保障任务时,尹璐发现阅兵指挥部还是依托几十部传统的通信终端调度部队,训练计划稍有变更就要逐个打电话通知,费时又费力。想到部队配发的某新型军用手机,她灵光一闪,萌生了在军用手机上加装指挥信息系统、实时收发指令的念头。说干就干,一套融合多种指挥功能和各类训练信息的“阅兵指挥信息系统”随之出炉,组训效率提高了30多倍。如今,她结合战区任务,将这一系统再次研发升级为“战区多样化军事任务态势监控系统”,受到战区首长和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的高度评价。

推荐阅读